其他

考研泄题舆情的痛点是什么?

2017-12-27 秋果 知著网

上周日,今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在圣诞前夜的钟声中落幕,“考研狗”们终于结束了战斗迎来宝贵的假期。

然而近日,“考研”又重新成了舆论焦点。

倒不是因为今年的考研大军比去年多了37万人,也不是因为背的肖秀荣再次成了试卷上的材料,而是一位名叫“李林”的数学老师被多名网友举报涉嫌在考前的辅导课上泄露了今年考研数学的原题。

▲网友爆料截图

据爆料网友称,李林考前押题与考试内容高度贴合,甚至连冷门和超纲考点都完全压中。有学生表示李林仅在不到三小时的课程里就覆盖了百分之八九十的原题,很多都是多年没考过的知识,这很难让人信服仅是押题比较准。“辛苦学了一年比不上人家花两千块上的三小时课,这样不公平的考试有何意义?”随后,考研数学的名师张宇、汤家凤和共青团中央也都发了微博回应此事,表示将积极调查此事。

▲微博截图

26日下午四点,李林在微博上发布了个人声明,否认了自己泄题,并表示若所言不实愿意负法律责任。六点左右,教育部回应称考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视频等材料进行了研判,确认所举的例题均与实考试题不同,网传的考研数学泄题情况不实。

▲李林的声明及微博截图

▲教育部回应:不实



01


事件经查不实,可给芸芸考生些许慰藉。这一波舆情的背后,体现的是教育改变命运的大命题下,考研大军无法回避的竞争焦虑。

现阶段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革命。个体的不同选择会导致个体命运的巨大差异。人们通常认为教育是现代社会获得地位的一种合法途径,马克思就曾将教育或技术资格看成是划分阶级阶层结构的重要依据。因此,教育对每个现代国家来说都至关重要。有了教育,即使是出身寒门的普通人也有机会成为医生、公务员或者教师。这种相对机会就是社会流动,开放的社会流动渠道给了人们希望,让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弥补先天不足。

也正是因为教育对社会分层和流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凭”与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关系越来越息息相关,中国家庭对教育更加重视、投入巨大。知著网曾在考研结束后,开放留言征集最想说的一句话。其中一位粉丝留言:“五个月,一个人住,每天只对送外卖的小哥说两句谢谢。半夜从梦中惊醒,爬起来翻书看梦中这个知识点背对了吗?”认真准备考研的学生,真的已经竭尽全力。他们远离娱乐,数着日出日落在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中度过。




2


然而,期待能够通过教育改变未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莘莘学子,还有太多太多。2016年度,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177万,比2015年增加12.1万人。2017年度,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后,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长,达到201万,增幅为13.6%。2018年度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人数又增加了37万,达到238万人。这与前段时间流行的“佛系青年”恰好相反——大部分90后比其他年代的人更明白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所谓“佛系”不过是每天努力生活后疲惫的自嘲。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每年都在刷新纪录,其背后体现的是当代年轻人对改变个人命运的渴望。

他们选择考研,是想凭自己的努力去到更好的平台,而不是被投机取巧者捷足先登。能力的差距可以被理解。但若是考试的公平性缺失,数百个昼夜就付之东流了。若是泄题现象得不到处理,泄题的界定问题依旧不明,防范和处置的措施不到位,即使没有李林,还有张林朱林存在。如若长此以往,为了保证学生的质量,研究生招生有可能会逐渐提高推免生的比例,缩小统招名额,甚至加大复试成绩的比重,普通二三本的孩子想通过考研改变命运越来越难。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不仅仅是单次考试公平与否的问题。今年的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而状元都是我这种,家里条件好,又厉害的人。”一番话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将“板结化问题”再次引入视野。人们开始反思质疑,“寒门难出贵子”是不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如果说社会阶层板结化已经是一个痛点,学术板结化是不是痛点中的痛点?

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曾提过相关看法,认为学校教育没有在为社会流动增加机会方面发挥任何作用,“文凭”是社会阶层间流动的障碍而非流通渠道,学校教育与社会阶层间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只有拥有名校和高学历文凭的人才能更容易进入中上阶层,而这类人往往依托父辈的荫庇,拥有“先赋地位”,比中下阶层的家庭更易获得名校和高学历的教育。与此同时,以文凭为筛选依据的“竞争性流动”模式,使社会将文凭看作是个人能力的代名词,对“文凭”的关注胜于对个人的知识、能力、胜任力和态度的关注。

在柯林斯这一视角下,普通考生的考学多少有些变了味道。很多考研的人不一定是纯粹对学术感兴趣,而是带有一丝功利的想抓住“晋升名校”的机会,赢得更多的择业机会。学术虽然指向就业,但不应该完全服务于就业。但即使是在提出该想法的柯林斯所在的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对“文凭制度”的抨击,但“文凭”时至今日依然是社会评判个人能力的重要依据。只是相对开放的创业环境、丰富的教育资源,给了人们更大的选择空间。


我们无法简单判断社会对学历的重视是否合理,也清楚一张文凭也并不能缓解当代年轻人的就业焦虑,但在新的可操作的评判标准产生之前,文凭至少应该是对努力的认可、是公正的证明。



=END=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对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社会学批判 ,熊俐嘉宋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